今天 ()
/
明天 ()
/
后天 ()
/
~ | 降水概率: | ||||
~ | 降水概率: | ||||
~ | 降水概率: | ||||
~ | 降水概率: | ||||
~ | 降水概率: | ||||
~ | 降水概率: | ||||
~ | 降水概率: |
碑刻是历史留给曲阜的珍贵文化遗产,这些碑刻,充分展现了两千多年来中国书法艺术精湛卓越的成就和绚丽多姿的风采,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研究古代政治史、思想史、经济史、孔庙建筑史难得的实物资料,在中国碑刻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汉孔彪墓石仪东汉孔彪墓前石兽,右为虎形,左边为狮状,皆有似翼纹饰,即后人所谓“神兽”。腹部以下采用镂空处理,表面平整光滑;后肢以浮雕的形式加以表现,线条流畅,具有明显的东汉石刻特点。由于二兽前肢残缺,其形状已不可知,但通体观察皆为坐立作拱前之状。虎通高195厘米,面部夸张变异,后肢细长自然弯曲,颈下有一饰物残不可辨。狮高182厘米,头部残损严重,鼻目漫漶不清,口状犹存,道道浓密的狮鬃毛发清晰可见。原立于孔林孔彪墓前,于1953年移入孔庙,1998年移置于汉魏碑刻陈列馆。元代石人原在仙源县衙的监狱旧址上,今曲阜城东旧县村内,石人头戴甩缨盔,身穿铠甲,足穿战靴,右手提剑,左手提一长发人头,非常威武。背后刻“至大元年朔月□□”,元至大元年,即公元1308年。据当地的民间传说,此石人为看守监狱的牢头张旺,因此立于监狱门口。1965年移入孔庙,1998年移入汉魏碑刻陈列馆。两城山汉画像石为永和二年(137年)刻,于微山县两城山发现。共17石,50年代移入孔庙,1989年调藏中国历史博物馆1石,现存16石,2000年移展孔庙神庖西厢房。多为浅浮雕,著名的图案为扁鹊行医,共有4幅(一幅已调中国历史博物馆),扁鹊人面鸟身,其中两幅一手持针,是考察针灸发展史的重要资料。行猎图像石残后仍余十猎人,或执毕,或荷弩,或架鹰,或牵犬,有二犬跃起咬啮猎物,刻画最为生动。连理树一图一侧有两行题刻,文曰:“□岁在卯,九月二日,第乡广里,泱□昆弟男女四人,少□□□复失慈母,父年□□□□□有钱刀自足,思念父母,弟兄悲哀,乃治冢作小食堂,传孙子,石工刑□昭王□□财弗直万。”元·敕建端本堂记碑此碑立于元至正十年(1350年),高254厘米,宽80厘米,厚17.5厘米。记敕建端本堂之事,碑阴有题名,赐进士出身、承事郎都路同扬州州事彭廷坚撰文,奉政大夫都路承州扬州兼管本州诸军务兼劝农事赵兴宗书。赐同进士出身、将士郎翰林国史院编修官石晋篆额。端本堂为接待上级官员的宴宾堂接待处所,共二十八间。原在曲阜城东旧县村北街,旧县衙院内东北隅,距县衙正厅20米。1956年文物普查时发现此碑,1964年移入孔庙,1998年移入汉魏碑刻陈列馆。唐·陀罗尼石经幢为唐代遗物,原在曲阜小雪镇小雪村旧有天齐庙内。此经幢为六棱形状,六面皆有文字。由北面为其一,顺时针计,依次为佛顶尊;券陀罗;尼经幢;南无文殊师利菩萨、南无普贤菩萨;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地藏王菩萨;南无金刚菩萨、南无无除菩萨。